1. 药对名称: 大黄、附子


   性味: 大黄:苦、寒。附子:辛甘、热、有毒。


   归经: 大黄:归胃、大肠、肝经。附子:归心、脾、胃经。


   功效: 大黄:泻热毒,破积滞,行瘀血。附子:回阳补火,散寒除湿。


   主治: 1、腹痛便秘,手足厥冷。


2、痛经,经闭。


   配伍机制: 大黄苦寒攻下,荡涤胃肠积滞,泻下逐瘀力强。附子大辛大热,温阳散寒。二药配伍寒温并用,互制互补,互制,攻下无伤阳之弊。互补,能温经散寒,通瘀调经,共下寒实。


   用法用量: 大黄:6-9g。附子:6-9g。


   临床应用: 大黄:治湿热便秘,谵语发狂,食积痞满,痢疾初期,里急后重,瘀停经闭,癥瘕积聚,时行热疫,暴眼赤痛,吐血,衄血,阳黄,水肿,淋虫,溲赤,痈疡肿毒,疔疮,汤火伤。附子:治阴盛格阳,大汗亡阳,吐利厥逆,心腹冷痛,脾泄冷痢,脚气水肿,小儿慢惊,风寒湿痹,痿躄拘挛,阴疽疮漏及一切沉寒痼冷之疾。


   药对出处: 大黄配附子,见于《金匮要略》大黄附子汤。


   各家论述: 张路玉曰:“大黄附子汤,用细辛佐附子,以攻胁下寒结,即兼大黄之寒导而下之。此圣法昭然,不可思议者也。”


 


2.药对名称: 茵陈蒿、附子


   性味: 茵陈蒿:苦辛、凉。附子:辛甘、热、有毒。


   归经: 茵陈蒿:归肝、脾、膀胱经。附子:归心、脾、胃经。


   功效: 茵陈蒿:清热利湿。附子:回阳补火,散寒除湿。


   主治: 阴黄。


   配伍机制: 茵陈蒿清热利湿,专于退黄。附子助阳散寒,长于温肾暖脾。二药配伍,互补为用,攻补兼施,茵陈蒿得附子则阳复湿消,利湿退黄之功明显,而避苦寒伤阳之弊。


   用法用量: 茵陈蒿:15-30g。附子:6-9g。


   临床应用: 茵陈蒿:治湿热黄疸,小便不利,风痒疮疥。附子:治阴盛格阳,大汗亡阳,吐利厥逆,心腹冷痛,脾泄冷痢,脚气水肿,小儿慢惊,风寒湿痹,痿躄拘挛,阴疽疮漏及一切沉寒痼冷之疾。


   药对出处: 茵陈蒿配附子,见于《玉机微义》茵陈四逆汤。


   各家论述: 《汤液本草》:“……韩祗和、李思训治阴黄用茵陈附子汤,大抵以茵陈为君主,佐以大黄、附子备随其寒也。”


 


3.药对名称: 附子、肉桂


   性味: 附子:辛甘、热、有毒。肉桂、辛甘、热。


   归经: 附子:归心、脾、胃经。肉桂:归肾、脾、膀胱经。


   功效: 附子:回阳补火,散寒除湿。肉桂:补元气,暖脾胃,除积冷,通血脉。


   主治: 1、阳痿、遗精、尿频、遗尿,水肿,白带。


         2、痛经,胸痹,痹证。


   配伍机制: 二药均善温阳散寒、通经止痛。附子长于回阳救逆,散寒止痛力强。肉桂长于暖下焦而温肾阳,并引火归元以摄无根之火,行气通滞。二药配伍,既有强大的温肾助阳作用,又有很好的温经散寒止痛之功。


   用法用量: 附子:3-9g。肉桂:3-9g。


   临床应用: 附子:治阴盛格阳,大汗亡阳,吐利厥逆,心腹冷痛,脾泄冷痢,脚气水肿,小儿慢惊,风寒湿痹,痿躄拘挛,阴疽疮漏及一切沉寒痼冷之疾。肉桂:治命门火衰,肢冷脉微,亡阳虚脱,腹痛泄泻,寒疝奔豚,腰膝冷痛,经闭百瘕,流注,阴疽,及虚阳浮越,上热下寒。


   药对出处: 附子配肉桂,见于《金匮要略》肾气丸。


   各家论述: 《名医方论》柯琴:“命门之火,乃水中之阳。……欲暖脾胃之阳,必先温命门之火,此肾气丸纳挂、附与滋阴剂中,是藏心干渊,美厥灵根也。”


 


4.药对名称: 附子、桂枝


   性味: 附子:辛甘、热、有毒。桂枝:辛、甘、温。


   归经: 附子:归心、脾、胃经。桂枝:归心、肺,膀胱经。


   功效: 附子:回阳补火,散寒除湿。桂枝:发汗解肌,温经通脉。


   主治: 1、关节炎、类风湿性关节炎。


         2、胸痹,痛经。


   配伍机制: 附子通行十二经,逐寒祛湿止痛,通利关节。桂技温经散寒,有横通肢节的特点。二药配伍,可增强温通经脉,散寒止痛功用。


   用法用量: 附子:3-9g。桂枝:6-12g。


   临床应用: 附子:治阴盛格阳,大汗亡阳,吐利厥逆,心腹冷痛,脾泄冷痢,脚气水肿,小儿慢惊,风寒湿痹,痿躄拘挛,阴疽疮漏及一切沉寒痼冷之疾。桂枝:治风寒表证,肩背肢节痠疼,胸痹痰饮,经闭癥瘕。


   药对出处: 附子配桂枝,见于《伤寒论》桂枝附子汤。


   各家论述: 《绛雪园古方选注》王子接:“桂枝加附子,治外亡阳而内脱液。熟附虽能补阳,终属燥液,四肢难以屈伸,其为液燥,骨属不利矣。仲景以桂枝汤轻杨力薄,必藉附子刚烈之性直走内外,急急温经复阳,使汗不外泄,正以救液也。” 


 


5.药对名称: 附子、细辛


   性味: 附子:辛甘、热、有毒。细辛:辛、温。


   归经: 附子:归心、脾、胃经。细辛:归肺、肾经。


   功效: 附子:回阳补火,散寒除湿。细辛:祛风,散寒,行水,开窍。


   主治: 1、阳虚感冒,形寒肢冷,头身疼痛。


         2、风湿性关节炎。


   配伍机制: 附子长于温散里寒。细辛长于疏散表寒,止痛。二药配伍,表里兼顾,阳复表解,在内之寒附子温之细辛助之;在外之寒细辛疏之附子辅之。加强温阳解表、散寒止痛功效。


   用法用量: 附子:6-9g。细辛:3-9g。


   临床应用: 附子:治阴盛格阳,大汗亡阳,吐利厥逆,心腹冷痛,脾泄冷痢,脚气水肿,小儿慢惊,风寒湿痹,痿躄拘挛,阴疽疮漏及一切沉寒痼冷之疾。细辛:治风冷头痛,鼻渊,齿痛,痰饮咳逆,风湿痹痛。


   药对出处: 附子配细辛,见于《伤寒论》麻黄附子细辛汤。


   各家论述: 《本草汇言》:“细辛,佐姜、桂能驱脏腑之寒,佐附子能散诸疾之冷。……”李杲:“细辛,治邪在里之表,故仲景少阴证用麻黄附子细辛汤也。”


 


6.药对名称: 附子、干姜


   性味: 附子:辛甘、热、有毒。干姜:辛、热。


   归经: 附子:归心、脾、胃经。干姜:归脾、胃、肺经。


   功效: 附子:回阳补火,散寒除湿。干姜:温中逐寒,回阳通脉。


   主治: 1、阳气虚脱,四肢厥冷,冷汗淋漓。


         2、脘腹冷痛,呕吐,腹泻。


   配伍机制: 附子独长于回阳救逆,止痛力强,走而不守能通彻内外上下。干姜守而不走,温中回阳。二药配伍,相须并用,使回阳救逆,温中安寒的作用大增。故人云“温经应附子,无干姜不热”。


   用法用量: 附子:6-9g。干姜:6-9g。


   临床应用: 附子:治阴盛格阳,大汗亡阳,吐利厥逆,心腹冷痛,脾泄冷痢,脚气水肿,小儿慢惊,风寒湿痹,痿躄拘挛,阴疽疮漏及一切沉寒痼冷之疾。干姜:治心腹冷痛,吐泻,肢冷脉微,寒饮喘咳,风寒湿痹,阳虚吐、衄、下血。


   药对出处: 附子配干姜,见于《伤寒论》四逆场。


   各家论述: 《汤液本草》:“附子,入手少阳三焦、命门之剂,浮中沉,无所不至,味辛大热,为阳中之阳,故行而不止,非若干姜止而不行也。非身凉而四肢厥者不可借用,如用之者以其治逆也。”


 


7.药对名称: 附子、人参


   性味: 附子:辛甘、热、有毒。人参:甘微苦、温。


   归经: 附子:归心、脾、胃经。人参:归脾、肺经。


   功效: 附子:回阳补火,散寒除湿。人参:大补元气,固脱生津,安神。


   主治: 1、阳气暴脱,四肢厥逆,冷汗淋漓。


         2、心力衰竭。


   配伍机制: 附子善温阳散寒,具有回阳救逆作用。人参善补五脏元气,具有益气救脱作用。二药配伍,互补协调,上助心阳,下补肾阳,中益脾阳。附子得人参则回阳而无燥热伤阴之弊,人参得附子则补气而兼温里之功。


   用法用量: 附子:6-15g。人参:9-15g。


   临床应用: 附子:治阴盛格阳,大汗亡阳,吐利厥逆,心腹冷痛,脾泄冷痢,脚气水肿,小儿慢惊,风寒湿痹,痿躄拘挛,阴疽疮漏及一切沉寒痼冷之疾。人参:治劳伤虚损,食少,倦怠,反胃吐食,大便滑泄,虚咳喘促,自汗暴脱,惊悸,健忘,眩晕头痛,阳痿,尿频,消渴,妇女崩漏,小儿慢惊,及久虚不复,一切气血津液不足之证。


   药对出处: 附子配人参,见于《正体类要》参附汤。


   各家论述: 《伤寒蕴要》:“附子,乃阴证要药,凡伤寒传变三阴及中寒夹阴,虽身大热而脉沉者必用之,或厥冷腹痛,脉沉细,甚者唇青囊缩者,急须用之,有退阴回阳之力,起死回生。……且夹阴伤寒,内外皆阴,阳气顿衰,必须急用人参健脉以益其原,佐以附子,温经散寒,舍此不用,将何以救之。”


 


8.药对名称: 附子、白术


   性味: 附子:辛甘、热、有毒。白术:苦、甘、温。


   归经: 附子:归心、脾、胃经。白术:归脾、胃经。


   功效: 附子:回阳补火,散寒除湿。白术:补脾,益胃,燥湿,和中。


   主治: 1、脘腹冷痛,四肢不温,泄泻。


         2、风湿性关节炎。


   配伍机制: 附子温肾暖脾,散寒除湿。白术补益脾气,燥湿利湿。二药配伍,互补为用,附子燥热,可助白术除湿,故温阳散寒,健脾除湿之力增强。另外,附子,温经散寒能通行十二经,白术燥湿,合之则还有祛寒湿,通经络之功。


   用法用量: 附子:6-12g。白术:9-30g。


   临床应用: 附子:治阴盛格阳,大汗亡阳,吐利厥逆,心腹冷痛,脾泄冷痢,脚气水肿,小儿慢惊,风寒湿痹,痿躄拘挛,阴疽疮漏及一切沉寒痼冷之疾。白术:治脾胃气弱,不思饮食,倦怠少气,虚胀,泄泻,痰饮,水肿,黄疸,湿痹,小便不利,头晕,自汗,胎气不安。


   药对出处: 附子配白术,见于《金匮要略》白术附子汤。


   各家论述: 张元素:“附子以白术为佐,乃除寒湿之圣药,湿药少加之引经。”


 


9.药对名称: 附子、熟地黄


   性味: 附子:辛甘、热、有毒。熟地黄:甘、微温。


   归经: 附子:归心、脾、胃经。熟地黄:归肝、肾经。


   功效: 附子:回阳补火,散寒除湿。熟地黄:滋阴,补血。


   主治: 1,阳痿,遗精,腰膝痠痛,头晕耳鸣。


         2,月经量少或经闭。


   配伍机制: 附子温肾助阳,性燥烈。熟地黄补阴养血,性滋腻。附子禀纯阳而主动,走而不守;熟地黄禀纯阴而主静,守而不走。二药一温阳、一补阴,互补协调,阴阳双益。附子可制熟地黄之滋腻,熟地黄可缓附子燥烈。二药合用,补而不腻,行而不散,补阳之中寓以阴配,益阴中寓以阳助。


   用法用量: 附子:6-9g。熟地黄:9-15g。


   临床应用: 附子:治阴盛格阳,大汗亡阳,吐利厥逆,心腹冷痛,脾泄冷痢,脚气水肿,小儿慢惊,风寒湿痹,痿躄拘挛,阴疽疮漏及一切沉寒痼冷之疾。熟地黄:治阴虚血少,腰膝痿软,劳嗽骨蒸,遗精,崩漏,月经不调,消渴,溲数,耳聋,目昏。


   药对出处: 附子配熟地黄,见于《金匮要略》肾气丸。


各家论述: 《本草经读》:“仲景用附子之温有二法:杂于苓、芍、甘草中,杂于地黄、泽泻中,如冬日可爱,不虚法也;佐以姜、桂之热,佐以麻、辛之雄,如夏日可畏,救阳之法。……”


 


10.药对名称: 附子、白芍


   性味: 附子:辛甘、热、有毒。白芍:苦、酸、微寒。


   归经: 附子:归心、脾、胃经。白芍:归肝、脾经。


   功效: 附子:回阳补火,散寒除湿。白芍:养血柔肝,缓急止痛,敛阴收汗。


   主治: 1、四肢麻木,关节疼痛。


         2、痛经。


   配伍机制: 附子温阳散寒,回阳救逆。白芍养血敛阴,缓急止痛,和营柔肝。二药一阳一阴,一寒一热,一收一散,相反相成,附子以温肾之真阳推动脏腑气血,助白芍滋养阴血。白芍酸收敛阴,兼缓附子燥烈,使温阳散寒而不伤阴耗血。附子配白芍,则回阳而益阴、祛寒而止痛。


   用法用量: 附子:6-9g。白芍:9-15g。


   临床应用: 附子:治阴盛格阳,大汗亡阳,吐利厥逆,心腹冷痛,脾泄冷痢,脚气水肿,小儿慢惊,风寒湿痹,痿躄拘挛,阴疽疮

点赞(0) 立即咨询

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

暂无评论

微信小程序

微信扫一扫体验

立即
投稿

微信公众账号

微信扫一扫加关注

发表
评论
返回
顶部